:::


姓名 | 林豐利 |
---|---|
Office_Hour | (週一 )14:00-16:00(週四)14:00-16:00 |
辦公室電話 | 02-77496035 |
傳真 | 02-29321926 |
linfl@ntnu.edu.tw | |
個人網站 | http://phy.ntnu.edu.tw/~linfengli/ |
個人著作參考網址 | ![]() |
個人研究計畫參考網址 | ![]() |
學歷 | 美國猷他大學博士 |
類別 | 專任師資 |
---|---|
職稱 | 教授 |
研究領域 | 弦理論 與 量子資訊 : 主要著重於物質與時空的基本特性研究。 近來也考慮如何將弦理論中的全像原理應用在量子色動力學與凝聚態系統等強關聯系統。 對於多體系統中的量子糾纏特性也深感興趣。 |
研究專長 | 弦理論 , 黑洞物理。 |
其他著作
- 其他
- 什麼都能算嗎?無法進行有效率的數字化管理。歷史學家黃仁宇曾將之總結為中國幾百年來積弱不振,無法產生西方現代化國家的主因。然而曾幾何時,我們轉眼已經來到被數據與資訊淹沒的年代,以至於資訊量的不足與流通不易早已成為明日黃花。代之而起的課題是如何進行所謂的資料採礦(Data Mining),在浩瀚如海的資料堆裡擷取有用的資訊,以便進行特定目的的使用與管理。尤其在網路時代,在網頁上隨便點幾下,個人的消費習慣與品味也許就被收進某些廠商或信用卡銀行的龐大資料庫中,作為下一步行銷的依據。因此,資訊的流動支撐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卻又悄然的如空氣一般不教人時刻察覺,當然,除了那些每日在我們無心之間已然刪去的電子垃圾郵件。本書``什麼都能算,什麼都不奇怪”的作者艾瑞斯,身為耶魯法學院與管理學院的教授,是一位數據分析達人,堅信縝密的數據分析可以取代容易為直覺所左右的專家系統。本書的涵蓋面甚廣,細讀之下,彷彿被扼住喉嚨,驚覺到數據分析所產生的效果竟然涵蓋到生活中的各個層面,從紅酒的價格,商品的行銷,公共政策的制定,醫療改革,教學模式的評估到個人減重的實踐等等。似乎只要能夠掌握充分的資訊與對分析的正確判讀,就能將每個人的生活照顧的無微不至。聽起來是有點美麗新世界的味道,過份的相信工具理性有可能會造成資訊的壟斷與獨裁,違反民主的基本原則。近日的金融海嘯就是肇因於過分相信華爾街金控模型的數學分析而忽略對人性貪婪的警覺。殷鑑不遠,也許是閱讀本書時所要反思的。
- 從暴脹宇宙到多宇宙【從宇宙學看弦論、弦之又弦的宇宙學】科學是一門理性的事業,但發展的過程卻不一定總是遵循人們的預想與規劃。有點求道的味道,有時看山是山,有時不是。愛因斯坦曾說,他這輩子所犯過最嚴重的錯誤就是在他的重力方程式中引進宇宙學常數。曾幾何時,宇宙學常數成為當代宇宙學裡最重要的研究課題。在幾十年的歲月裡,大多數的物理學家遵循愛因斯坦的想法,想要找出能使宇宙學常數為零的機制。然而人算不如天算,1997年對超新星發出的光譜線的紅移觀測不但證實了宇宙學常數不為零,而且是全宇宙的主要能量來源。因為我們對宇宙學常數的物理的了解是如此之少,所以它又被稱為暗能量,一個讓人敬畏又帶神秘色彩的稱謂。另一方面,宇宙學常數在極早期的宇宙更扮演起很重要的角色,也就是所謂的暴脹模型。這個模型告訴我們宇宙學常數推動早期宇宙在很短的時間內急速膨脹,以便能解釋我們今天所觀測到的宇宙背景輻射的溫度為何只有百萬分之一度這麼小的不均勻度,以及宇宙大尺度結構的形成的起因。這種觀測與理論的緊密聯繫,使宇宙學從古代的玄想變成一門可以檢證的精密科學。這樣的進展是上個世紀後五十年內最重要的科學成就之一。【小標】暴脹模型的演進儘管如此,科學的玄想帶有冒險與機會的成份,往往使人躍躍欲試。尤其對於解開宇宙學常數或暗能量這麼重大的物理之謎,更是讓許許多多的理論物理學家勇於提出各式各樣的機制與模型。前文的作者 Burgess 與 Quevedo 就是講述他們切身的研究經驗與相關課題的發展,文章所要傳達的主要訊息就是如何使用弦論的某些性質,例如膜與額外維度來構造暴脹模型。這樣的模型與早期用任一純量場(又稱作暴脹子)的位能來推動暴脹有著本質上的差別,這個差別就是弦論的模型比起單純的暴脹子模型,物理圖像比較完整。如此一來,當我們調變模型的某些參數時,我們就知道是那些弦論的物理機制在起著調變的作用。這就是物理學家所謂的理解上的進步,尤其,純量場對物理學家來說是既愛又怕的東西。因為一方面,它很簡單很容易應用;但另一方面,我們還沒有在自然界或實驗室找到存在純量場的證據。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裡所談論的希格斯粒子就是某種純量場,如果能在今年底開始運轉的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實驗裡找到希格斯粒子,將增強人們對暴脹模型裡暴脹子存在的信心。這就說明,對暴脹子背後物理的理解是很重要的。到目前為止,這些利用弦論所建構的暴脹模型就是將原來產生暗能量的暴脹子,置換成額外維度的大小等有幾何圖像的物理量,而弦論裡對額外維度的緊緻化機制將告訴我們如何調變暴脹子的位能【請教老師:緊緻化機制是什麼意思?ANS:就是如何把額外維度捲成很小的辦法。】。不過,以上的討論都奠基在一個前提上,那就是弦論必須是對的。儘管弦論有很漂亮的架構,但始終沒有直接的實驗證據來檢證。然而,近十年來全像原理在弦論中的發展,能夠將重力理論與粒子物理中的規範場論等效起來,從而得到一些間接的實驗證據來支撐弦論。當然這些都還不足以當做弦論做為一個經得起實驗檢證的物理理論的正當理由。1999年諾貝爾獎得主,荷蘭的理論物理學家特霍夫特(Gerard 't Hooft)有一個很傳神的比喻,他說弦論就好比一張只有三根腳的漂亮凳子,看起來賞心悅目,但不可以坐。當弦論在面對宇宙學的問題時,尤其如此。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未嘗不可以將宇宙學的觀測結果用來檢證弦論的宇宙學模型,甚至弦論本身。而且這可能是唯一可以檢證弦論的機會,因為在可預見的未來,地球上不可能建造出可以達到檢證弦論能量量級的高能物理對撞機。所以說宇宙學的觀測窗口是弦論通往實證理論的最後一根浮木也不為過。【小標】抓到籃子裡的就是菜那麼弦論學家要如何來抓住這最後一根浮木呢?這裡面就牽涉到不同的人的不同看法。在我看來,大致上分成兩派。一派的人主張抓到籃子裡的就是菜,也就是說,既然弦論提供我們很多素材,像膜、額外維度以及各式各樣的粒子與場,那麼我們就應該嘗試各種組合,然後讓宇宙學觀測數據這個老饕來決定哪一道菜是最佳料理。一般我們稱這樣的方式為現象學派,前文的作者就比較傾向此派,所以他們前前後後嘗試了不少模型,而且很多事後證明都是錯的。不過,這些都是很有用的錯誤,因為它們啟發了後來的人提出更完整、也與觀測更接近的模型,這就是文中所提到的KKLT模型。之後又有推廣的模型,這些模型讓人見識到了弦論的潛力,也有待進一步觀測的結果來檢正(證)模型的優劣。當然採用這樣的方式得面對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永遠也不知道是否已經窮盡了所有可能的嘗試。這樣的問題在1980年代人們嘗試從弦論建構大統一場論時也遭遇到同樣的問題。由此引申出的另一個問題就是這樣的模型通常有太多個可調參數,從而犧牲了理論的預測能力【因為參數太容易改變,所以好像不管想怎麼解釋都說得通,是這樣的意思嗎?而為何這樣會犧牲了理論的預測能力呢? ANS:是的!因為怎樣都說的通,就不知道什麼才是對的,理論就喪失了預測能力。】。更深一層來想,如果弦論是錯的,那麼所有基於它所建構的暴脹模型都因此變得不可靠。【小標】宇宙學版的天擇演化論因為有這些考慮,所以有另一派的人有截然不同的做法。這一派人是主義型的,他們主張我們應該嘗試找出主宰暗能量或暴脹模型的基本原理,而由這些原理來判斷背後的基本理論是什麼。這就好像當年愛因斯坦由等效原理或馬赫原理出發,進而推導出重力理論。當然想找出基本原理就得從基本事實出發。那何謂基本事實呢?除了實驗或觀測數據之外,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各種現象學模型。然而有一點不同,就是我們應該從簡單而非複雜的模型來尋找基本事實【為何基本事實一定存在於簡單而非複雜的模型呢?ANS: 我想要說的是從簡單的模型或例子中比較容易看到事情的本質。】,而最簡單的模型就是最早的暴脹子模型【為何說最簡單的模型就是最早的暴脹子模型?ANS:因為參數最少。】。這樣一來,我們好像回到了原點,有點看山不是山。我們因此會問:那弦論在此有何用呢?不過,別忘了當初研究弦論的動機是因為它是一個量子重力理論,也就是要如何考慮極高能量時重力場的量子效應。所以正確的主義式問題應該是「量子重力效應對暴脹模型的影響是什麼?」有了這樣的問題意識之後,很快就會理解到量子效應使得宇宙學常數成為一個隨機變數,因此空間中不同區域會有不同的暴脹速率,隨著時間的演化而彼此獨立。於是,我們就會得到一個看似科幻小說裡才會出現的物理圖像,那就是所謂的多宇宙【空間中不同區域會有不同的暴脹速率(我想像中空間好像因此會嚴重扭曲變形),為何可以得到「多宇宙」這樣的結論?ANS:因為空間在暴脹,所以不同區域中的觀察者無法互相溝通,所以不同暴胀區域形成類似我們所處的宇宙的不同宇宙。】,也就是說,實際上存在許多宇宙,各有各的物理條件,我們的宇宙只是眾多宇宙中的一個。當然我們的宇宙是很特別的一個,因為它的物理條件適合人類的居住,所以我們才能在此時此刻研究宇宙學。這樣的想法就是所謂的人擇原理,某種意義上是宇宙學版的天擇演化論。既然我們的宇宙只是眾多宇宙中的一個,那麼我們不禁要問有沒有物理理論可以預測我們宇宙存在的機率有多大?【這個問題的意義是在於「眾多宇宙」到底數量是多少嗎?或者,當初我們的宇宙會出現,其實是要在某些條件下才會發生的事情,而這些條件是可以計算發生的機率的?ANS:是的,妳補充的很好。】到目前為止,對於這個問題並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不過弦論學家利用通量緊緻化的機制【什麼是通量緊緻化?ANS: 就是將類似電通量或電力線的場繞在額外維度上,型成類似宇宙常數的物理效果。也就是透過通量緊緻化可以得到各種不同宇宙常數的宇宙學模型。】,倒是提供了一個理論架構用來構造多宇宙的弦論地貌(String Landscape)。儘管如此,這樣的理論發展還是讓大部份的弦論學家陷入了一個非常弔詭的處境:我們似乎得相信上帝是會擲骰子來決定物理結果,尤其是宇宙的演化與人類的存在。而這正是愛因斯坦始終不滿意量子力學的原因。當然,我想大部份的物理學家都堅信這樣的宿命論最終不會是宇宙學的宿命。尤其未來的十年將是觀測宇宙學的黃金十年,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 超對稱破缺文/林豐利
本文簡介與超對稱破缺相關的物理觀念。
尋找超對稱(supersymmetry)已經成為下一代高能物理加速器實驗所要努力的目標,因為就目前粒子物理的發展來看,超對稱是目前所知最有可能存在的不可或缺的物理要素。如果將來無法在下一代的加速器實驗中發現超對趁的蹤影,那麼粒子物理的發展將陷入空前的危機。I. 紫外發散問題與超對稱到目前為止,除了找不到希格斯(Higgs)粒子,所有粒子物理的實驗結果大致都可以在所謂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Standard Model)的理論架構下的到合理又精密的解釋。在這種情況之下,尋找希格斯粒子也可以說是尋找超越標準模型的新物理的窗口。不過,這個和超對稱有何關係呢?是大有關係。因為有了超對稱才可以給出合理的希格斯粒子的質量,也才能解釋為何標準模型是一個很好的有效理論(effective theory)。希格斯粒子是所謂自旋為零的純量粒子(scalar particle),這與其他如夸克,電子,光子,W或Z玻色子等自旋1/2或1基本粒子不同。除此之外,它能夠產生凝聚(condensation)而不破壞時空對稱性,從而決定物理真空的構造。再者,它與其他粒子在自身質量的量子修正的行為上也極不同。眾所周知,在量子場量中,物理量如質量或電荷的圈圖量子修正會有紫外發散,所以必須引進能量尺度的截斷(cutoff),使得量子修正是有限值,這個截斷的大小將由能量更高的物理來決定。這樣一來,量子修正的大小就與紫外發散的行為以及這個截斷的大小有關。另外,如果我們要認定一個量子理論是有效理論,那麼這個理論所有的物理量(尤其是質量)的量子修正必須遠小於該理論所適用的最大值或能量尺度,否則就違背了微擾論的精神。對於已知的非純量基本粒子,它們的質量的量子修正的紫外發散行為是對數發散(log divergence),而對於純量粒子如希格斯粒子則是二次發散(quadratic divergence)。對於前者而言,引進一個很大的能量尺度的截斷如普朗克尺度並不會造成很大的質量修正。然而對於後者,我們必須微調(fine-tune)截斷與其他理論參數的大小才能得到一個合理大小的質量修正;換言之,這樣個理論並不能做為一個有效理論,因為高能量的物理會強烈影響低能量的物理,無法退耦(decouple),這與重整化群的觀點有矛盾。這個矛盾被物理學家稱做hierarchy問題,這裡的hierarchy指的是電弱理論的能量尺度與更基本的理論的能量尺度(如超弦理論的尺度或普朗克尺度)之間數量級上的巨大差異。有個時期,高能物理學家曾提出許多想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這其中分為兩大類:一類主張希格斯粒子並不是基本粒子,而是由兩個費米子所組成的複合粒子(composite particle),這樣一來就沒有所謂純量粒子的紫外問題。這一類的理論統稱為techni-color models,是類似於強作用力中的手徵對稱性破缺(chiral symmetry breaking)。另一類的想法則是提出超對稱,因為在超對稱量子場論中,所有的粒子(包括純量粒子)的質量的量子修正都是對數發散或者是有限值,所以也沒有紫外問題。這兩類理論經過多年的競爭,techni-color所預測的希格斯粒子的質量為實驗結果所排除,只剩下超對稱繼續等待實驗的檢證。II. 超對稱破缺為何超對稱量子場論沒有紫外問題呢?超對稱是平直時空的Poincare對稱性的推廣。基本粒子的質量與自旋在Poincare座標變換下保持不變,然而超對稱變換帶有1/2的自旋,所以會將費米子與玻色子互換;換言之,在超對稱理論中,費米子與玻色子將成對出現,而且兩者有相同的質量與內空間的量子數如電荷或同位自旋符(isospin)等。由於這兩種粒子對量子真空能量的貢獻相等但不同號,所以超對稱理論的量子真空能量為零。同樣的,超對稱也使得粒子的質量及耦合常數沒有量子修正。這正是超對稱場論沒有紫外問題的原因。然而,這並不是故事的結束。很顯然的,我們所處的世界並沒有超對稱,因為並沒有觀察到帶有相同質量以及量子數的超對稱粒子對。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超對稱在高能量的時候就自發性破缺(spontaneously broken),而它殘餘的效果保證純量粒子的質量不會有紫外發散的問題。然而超對稱的自發性破缺機制是非微擾性的(non-perturbative),到目前為止,除了極少數可解的超對稱量子場論,我們對超對稱破缺的機制的瞭解是很有限的。儘管如此,由超對稱破缺的殘餘效果所構成的有效場論可以很好的從重整化群的觀點來解釋電弱理論中希格斯機制的由來,從而提供了一個在標準模型的架構下來檢驗超對稱的實驗的基礎,這也是下一代加速器所要努力的目標。另外,超對稱大統一場論(Grand Unified Theory)的重整化群則成功預測了它自身的自洽性,也就是,電弱及強三種作用力的耦合常數會在大統一場論的能量尺度附近很精密地趨於同一個值,原來的非超對稱的大統一場論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不過,由於粒子譜的數目變兩倍,加上所多新的耦合常數,使得超對稱性的標準模型的參數的數目較原來的多上好幾倍,這也增加了尋找超對稱的困難。一般而言,新的超對稱粒子必須成對出現,所以質量最輕的超對稱粒子無法衰變成一般已知的標準模型的粒子,所以它是個穩定的新粒子,這也成為在下一代加速器實驗所要找尋的主要目標。III. 暗物質與暗能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某些sum rule的限制,造成超對稱自發性破缺的純量粒子不可能帶有標準模型的量子數,否則它的質量會比它所對應的標準模型的費米子還輕,這與實驗觀測的結果不吻合。如此一來,超對稱的破缺必然是由新的,不帶標準模型量子數的粒子所造成,因此它們必須是電中性的,不發光,因此被稱為Hidden sector。這些粒子如果大量存在的話,將有可能構成宇宙中的暗物質(dark matter),這也是一些宇宙學家接受超對稱的原因之一。除了hidden sector,我們還需要所謂的Messenger sector,這些粒子同時帶有hidden sector與標準模型的量子數,不參與超對稱的破缺機制,卻可以透過交互作用來傳遞超對稱破缺的殘餘效果。最簡單的messenger sector就是重力,因為重力與所有的物質耦合。當然,我們也可以想到有可能有其他的很重的新粒子可以來做messenger sector。超對稱破缺與宇宙學的關係除了上述所提到的暗物質以外,它與宇宙中目前所觀測到的暗能量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前面提到,超對稱量子場論的真空能量為零。但是,如果超對稱破缺,則真空能量的大小將與超對稱破缺所發生時的能量尺度有關。而當真空能量與重力耦合時,則構成了宇宙中的暗能量。所以一旦瞭解超對稱的破缺機制,或許也同時可以解開暗能量的來源及其性質的謎團。當然,到目前無止,還沒人解開這些謎團,但也可以看出超對稱破缺機制連接著所多不同面向的重要物理問題。這些事實可以說明,雖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觀測到超對稱,但它的存在與否的確至關重要,也希望下一代的高能加速器能夠發現它。IV. 結語七零年代初,為了在弦理論中引進費米子而意外發現了超對稱,到目前為止,超對稱的發展已經超過三十年了,它的應用及推廣也漸漸地滲透到各個領域。就純理論的層面而言,超對稱是一個很完美的數學架構,透過對超對稱量子場論的研究,讓人們對量子場論中許多非微擾的現象有了新而深刻的瞭解,這些都是在非超對稱量子場論中所無法探討與達成的。不過,如此完美的數學結構是否為自然界所用,還必須由未來的實驗來判定。這種理論與實驗的必要的緊張關係正是科學得以進步的因素。且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 這兩本書是討論西方非政府組織的緣起脈絡及發展前景,對當前台灣的非政府組織應該有啟示性的作用。非政府組織(NGO)有時候又稱為非盈利組織(NPO) ,在台灣並不是一個常用的辭彙,它是指關懷弱勢,環境與人權,且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團體或組織,在西方他們也常是激進的進步團體,常與工會組織聯結發動頗具規模的抗爭運動,對抗政府或財團的不當剝削行為。不過在台灣也許由於民情與社會政治情勢的發展,當前的 NGO 團體有自我中性化的傾向,使得許多與弱勢相關的政治社會經濟議題的討論與實踐常被窄化為族群衝突與政治鬥爭,而淪為電視政論節目的口水。無形中NGO 在議題的主導權上形同繳械。還記得八零年代末與九零年代初的台灣,政治的抗爭與社會的衝突不斷,許多議題的討論與實踐不是發生在電視機裡,而是在實實在在的街頭上。行動劇、環保抗爭、政治集會與遊行、抗議無預警關廠與非法解僱、甚至尋找自我認同的文化團體,懷抱著理想與對現狀的不滿,因著對抗父權政權所激起的熱情,人們鎮日在街頭狂飆,在激動與不安中尋找解決之道。曾幾何時,這些激情隨著政權輪替而消解,人們懷著如今看來不切實際的憧憬,認為這些問題將隨著新政權上台而獲得解決,然而很快的發現這一切真的只是憧憬 ,不是被收編到體制內,就是找不到可供卸責的邪惡對象,因而伴隨著空前的無力感。但是某些弱勢,環境與人權的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反而隨著全球化的到來而達到空前嚴峻的程度。雖然台灣社會安全網的建構逐步進行,以及許多宗教行善團體的蓬勃發展,看似減緩了許多社會不公的情況,同時卻也使得更弱勢的團體更加的被邊緣化而遭漠視,我們不禁要問台灣的NGO 最應關心與實踐的議題及組織未來的發展要往何處去。『看不見的力量』這書的英文主標題是『blessed unrest』,譯成神聖的不安,這是引自知名舞蹈家瑪沙.葛蘭姆在談論創作態度時的一段話,她指出一個創作者所以比一般人有更大的創作熱情,是因為他對這個世界可能發生的事情常持懷疑與不滿,並且接受這種衝突而內化成行動。而本書作者認為一個社會也需要一群對社會不滿而願意採取行動的團體,才能促使這個社會對抗邪惡與不公而不斷進步。這本書主要是從西方社會與文明的角度來闡述NGO的發展歷程,他從瑞邱.卡森的``寂靜的春天” 開始談起,接著指出NGO的多樣性與彼此的關聯性,一直談到當今全球化所帶來的更嚴峻的壓迫形式,但同時也帶來了NGO發展的新契機。在作者的圖像當中,這些形形色色的NGO很像是亞馬遜叢林裡瀕臨絕種的動植物,他們的存在與威脅不斷的警醒我們對地球各種資源開發的極限,以及我們人類自身未來的處境。正式這種時時的警醒,讓NGO 像是地球的免疫系統,這本書同時也是NGO的綱領式較戰守則。作者嘗試將全球的NGO 組織當作一個有機的生命體,從生物的組織與行為來探討NGO 的實踐與合作模式。這對於有如散沙狀的台灣NGO 而言是值得從中學習的。如果這本書是一個對 NGO 的回顧與展望,那麼『改變世界的八十個人』這本書就是更進一步挑戰我們對傳統NGO 的認識,並提出新的發展模式。這本書訪問了上百個所謂綠色企業的組織或個人,來強調我們也許應該放棄傳統的環保與產業對抗的模式,而應致力於利用新的科技與組織模式,來創造NGO 與企業結合的新的商業模式,如此一來,NGO不再是非營利組織,而是可以創造商業產值來自我支撐的永續企業 。這本書就是透過個案的討論來呈現一些原來我們認為不可能達成的狀況,譬如有沒有一家連鎖醫院,免費替三分之二的病人看病,使用的醫療輔助器材價格是一般市面的五十分之一。這兩本書對NGO 的本質的探討是有一些出入的,其中的關鍵在於是否以合作代替對抗並且與商業模式妥協。要回答這個問題事實上很困難的,其中牽涉到很多在地文化與公民社會的特質。尤其這兩本書都是以西方社會作為觀察與討論的對象,如果將其中經驗作橫的移植,將會產生很大的問題。筆者在九零年代初曾觀察過東南亞地區的非政府組織,覺得他們所面對的處境,在深度與廣度上是很難被西方觀察家所深刻體會的。其中又牽涉到上個世紀中期之前的殖民與被殖民的糾葛,使得情況更為複雜,不過以當前世界得處境與局勢,NGO 的未來應該在亞洲,尤其是東南亞,他們社會所面臨的困境與NGO 在其中奮鬥所發展出來的強韌生命力很值得我們期待。吊詭的是,對於他們的努力與實踐所留下來得論述與歷史紀錄卻很少能為其他國家的NGO 所看見。所以當我們讀這兩本書的時候,除了艷羨西方NGO 豐富的發展歷史與強大組織,也許我們應該擺脫『帝國之眼』(陳光興語),對於我們有地緣之便,甚至一衣帶水的東南亞NGO 的發展歷史與經驗,投以更多的關懷與理解,甚至結盟。
- 是中輟生還是物理天才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已經發表一百年了,影響了這一百年當中無數的物理進展,然而一般大眾對它的內容還是一知半解,至少不像量子論已經被寫近高中物理教科書.難道相對論比量子論難懂嗎?有時對於真理的認識,其中的困難並不是來自於真理本身,而是來自於偏見.這裡的偏見就是大家都告訴你相對論是很難懂的,所以你就從來也不曾嘗試去弄懂. 另一方面,如果能像量子論一樣普遍的應用在你的家用電器如電腦,電視,甚至奈米甚麼的,那或許你會覺得這個理論並不是那麼遙遠.可惜相對論除了改變我們對時空的認識,並沒有辦法應用到日常生活中來.不過現在有這本書,宣稱在十分鐘內就可以幫你搞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筆者試著假裝沒有學過相對論,我發現十分鐘是太誇張了,不過一兩個鐘頭也許是可以辦得到的.本書承襲這一系列書系的風格,用嘲諷的語氣講述大人物的生平以便免去他們的光環,這種做法對讀者而言是很可取的. 儘管如此,我發現它對物理的介紹還是很原汁原味的.尤其如果你第一次接觸相對論,大可放心的從這本書去了解它.它所講述的相對論物理概念,在本質上與大學教科書裡的沒有兩樣.畢竟大自然的真理只有一個.如果你知道愛因斯坦在十六歲的時候就想像如果自己可以跟光跑的一樣快時會如何,從而理解了相對論的本質,你就不會覺得相對論在本質上有多困難.難的是,只有天才會花十年的時間鍥而不捨地把概念表達成定量的科學敘述.這期間愛因斯坦為了逃避無聊的中學課程,從而無拘無束的研究相對論,在沒有告訴家人的情況下,自動退學成了現在所謂的``中輟生”(而且也放棄了國籍,酷吧!).這本書就是要虛擬地告訴你這個中輟生如何在這十年內成就他自己的傳奇,從而成就了二十世紀的物理. 這是一本讓人可以``俯瞰”(非仰視)愛因斯坦的一本書.
- 量子引力與宇宙論:從玄想到物理學文/林豐利
侏儒與巨人的婚禮二十世紀物理學最重要的兩大成就應當是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前者的應用,尤其是在原分子與半導體領域,已經普及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徹底的改變了人類文明的面貌.而由其延伸而來的量子場論及基本粒子物理則深化了我們對自然界最小構成單位的理解。至於後者則打破了自牛頓以來近三百年間人類對時間與空間的既定成見,奠基其上,除了有助於我們對天體物理的理解,更勾勒出完整的宇宙演化圖像。宇宙大爆炸理論的提出與驗證則是某種程度上結合量子力學與相對論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這些成就不斷的激起當代物理學家想將兩個理論徹徹底底結合在一起的雄心壯志。在正文中所提到的超弦理論(superstring theory) 與迴圈量子引力(loop quantum gravity) 則是兩種最廣為人知的企圖嘗試。.有趣的是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分別適用在不同的尺度上,前者適用在如原分子,甚至夸克,後者則用在天體,兩者尺度之間的差別是真正所謂天文數字的量級。因此想將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量「統一」起來的想法就好像企圖舉辦一場侏儒與巨人的婚禮,其難度是可想而知。除了技術層面的考量以外,我們不禁要問:這樣一個「量子引力」的理論如果真的實現是否有實際上的用途,因為如此一來才可以檢證理論的正確性,再決定是要把物理學家的玄想與創造性的產物當作是普適的定律或者直接丟進字紙簍中。一種最直接的想法來檢證量子引力理論就是建造巨大能量的加速器,因為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能量的累積會造成時空的彎曲,所以只要能量夠大就有可能觀測到量子重力效應。不過由於引力的大小是如此微弱,造成量子引力效應所需要的能量比世界上目前能量最高的加速器所能產生的還要高出十六個數量級。在可預見3的未來,以人類的能力無論如何是無法製造出如此巨大的加速器,因為它的長度需要環繞地球好幾圈。宇宙是最後的裁判物理學家是不甘於坐以待斃的,既然用人力無法達成,只好向自然界去找。如此一來很快就會發現宇宙學是最理想的實驗室。根據大爆炸理論,宇宙一直處於膨脹狀態,所以往前回溯,宇宙的大小可以極小,也就是時空是極度彎曲的,如此一來早期宇宙就相當於是一部能量很高的加速器。就好比說巨人在年紀很小的時候也曾經是侏儒般大小,而這就是它與真正的侏儒在尺寸上很登對的時候。同理,我們因此可以推算出在宇宙「誕生」後大約一秒的四十個數量級分之一左右,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在尺度上是相匹配的,所以量子引力的效用會很明顯。這麼短有如滄海之一粟的時間聽起來有如天方夜譚,然而利用粒子物理與廣義相對論,目前宇宙學家對宇宙背景輻射的觀測已經可以精確的描述宇宙從「誕生」後大約一秒的三十個數量級分之一左右直到今天的演化過程。雖然這離真正量子引力起作用的時間還有約幾個數量級之遙,但已經讓人們感到很激動,大部分的宇宙學家都相信下一代的宇宙背景輻射探測器在未來的十五年內將縮短這個差距,使得背景輻射的物理成為通往量子引力的窗口。現代宇宙學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主要歸因於大爆炸理論,宇宙背景輻射的發現以及精確測量,還有暴漲模型。暴漲模型之所以被提出是用來彌補大爆炸理論的不足,其中詳細的緣由在正文中已有說明,在此從略。暴漲模型除了能夠彌補大爆炸理論的不足,它所預測的由早期宇宙中量子效應所引起的能量密度不勻稱(inhomogeneity)與目前所觀測到的宇宙大尺度結構(large scale structure) 相吻合,換言之,早期宇宙中極微小的密度不勻稱會隨著宇宙的演化以及重力蹋縮(gravitational collapse)的效應而演化成今天所看到的星系、星團等大尺度結構。同理,早期宇宙的背景輻射溫度的勻稱性也會因為這些密度的不勻稱而遭破壞,從而在觀測上產生約負五個數量級大小的溫度各向異性(anisotropy)(見附圖一)。由各向異性的大小以及暴漲模型可以推算出暴漲時期的能量尺度約比量子引力的能量尺度低約三個數量級,可以說量子引力的效應在宇宙背景輻射溫度的各向異性上已經呼之欲出。更進一步的是對各向異性結構的精確測量將告訴我們背景輻射的能譜如何偏離尺度不變性(scale invariance),這些微小的偏差將隱含著暴漲之前的量子引力效應。這就好比是想從湖面上漣漪的形狀讀出早先產生它的波原的特性,雖然困難,但不是不可能。未生之時,誰是我?暴漲模型雖然成功卻教人感到不足,因為它只告訴我們宇宙的初始條件應當如何如何才能與目前的觀測吻合,但對於為何要有這樣的初始條件卻沒有提供任何的線索。同樣的,暴漲模型也無法回答在暴漲之前宇宙的狀態是什麼?宇宙是否「誕生」於某一個確切的時刻?如果是,那麼宇宙誕生之前是否有時空的存在?雖然這些問題很像是佛陀所問的「未生之時,誰是我?」這種形而上的問題,卻是任何量子引力理論所致力回答的問題。與神學不同的是,這些問題的答案終將因為理論與觀測的相互印証而獲得解答並且成為普適性的定律。當然,我們目前離這最終的目的還有一大段距離。兩種願景因為這些可預見的遠景,許許多多研究量子引力的物理學家慢慢地往宇宙學靠攏,這其中包括迴圈量子引力學家與弦理論學家。這兩派物理學家是採取完全不同的觀點來處理量子引力與宇宙論的問題。前者是以廣義相對論為本,然而強調在量子化的過程中需要引進非點粒子的迴圈結構,進而推廣到非點力子的幾何結構,因此有希望解決大爆炸宇宙起點的問題。 後者則是比較革命性的,一開始就完全推翻點粒子的概念,假設物質的基本結構是一根弦,這一來就完全推翻愛因斯坦的時空概念。然而就像用低倍數的望遠鏡看遠方的恆星,只能看到一個發光的點而看不出是一個圓球,在能量尺度很低的情況下,一根弦近似成一個點,因此廣義相對論是弦理論在低能時的近似。只有在能量很高,比如接近宇宙起點時,弦的非點粒子特性才會顯現出來,更確切的說就是正文中所提到的T對偶。這個特性告訴我們弦理論的長度尺度存在一個不為零的最小值,所以直覺上不會產生一個宇宙大小為零的時間起點。此外弦理論也預測了許多高維的基本結構,膜(brane)的存在,這是構成膜世界的(brane world)這類新的宇宙觀的重要元素,也就是說我們的宇宙只是高維時空中的一層三維的膜。這樣的宇宙觀在一九九九年被提出來之前是無法想像的。從瞎子摸象到柳暗花明就像正文中所提到的,到目前為止,所有的量子引力理論都無法完整與精確的解釋「宇宙起點」附近的物理,不過這更激起物理學家前仆後繼的雄心。當然,到目前為止這些嘗試與企圖都是不完整的,只採用理論中必要與有用的部分,而關鍵中的細節部分往往付之闕如。這是所有學科發展典型的必經過程:瞎子摸象。在這些企圖中最著名的就是pre-big-bang scenario 與 cyclic Universe。正文的作者Veneziano教授是pre-big-bang的原創者,過去十五年來他對這個理論的推廣可以說是不遺餘力。Pre-big-bang,顧名思義,就是在大爆炸之前;也就是說不存在一個宇宙大小為零的起點,並且宇宙的初始條件可以是很平緩的。如此一來宇宙的演化可以是由大變小再由小變大,這在術語上叫做「反彈」(bounce)。甚且pre-big-bang預測量子修正在宇宙變小時變大,所以有可能阻止宇宙的大小變為零。然而這個假設也隱含著該理論的致命傷:因為量子效應大到無法做可靠的計算,以致於無從證實是否存在「反彈」的假設。Cyclic Universe 則是針對解決上述問題所提出的另一個模型:在此,「反彈」是由兩個三維的膜的碰撞所造成的。此外,與pre-big-bang不同的是量子效應隨著膜宇宙的尺度變小而變小,因此可以做可靠的計算,不過所得到的結果是會產生一個宇宙大小為零的「反彈」,而這正是量子引力所要避免的結果。此外,這個理論認為我們目前所處的宇宙是無數次「反彈」的結果,也就是資源回收,所以這是一個有「環保概念的宇宙論」。雖然這兩個模型或多或少都有些技術上的弱點,不過它們所提供的物理圖像比暴漲模型要清楚多了。與暴漲模型一樣,它們也都得面對實驗的檢證,也就是說它們所預測的宇宙背景輻射的溫度各向異性的尺度不變性是否與觀測吻合。到目前為止,這個議題仍然是有爭議的。儘管在計算的處理上有些微妙之處,這兩個模型的原創者認為他們的預測與觀測的結果吻合。然而,反對的人也大有人在,其中之一是布朗大學著名的的宇宙學家Brandenberger教授。趁今年四月Brandenberger教授來台講學之便,我與他當面談及此事,他很感慨的說他的反對的聲音並沒有受到宇宙學社群足夠多的重視,並且含蓄的說想寫一篇有關宇宙學社群的社會學文章。不過就我所知,大部分弦理論學家基於與Brandenberger教授所持相同的理由,對這兩個模型的原創者所得到的結果產生質疑。這也是目前一部分弦理論學家傾向人擇原理(anthropic principle)的原因,她/他們認為合理的宇宙初始條件必須保證在演化中能產生人類,否則我們也不可能存在來進行宇宙學的研究。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學說進展受困時的一種反挫(backlash)。不過懷疑就是進步的開始。相信在未來的幾年內,上述的兩個「非」暴漲模型會激盪出更新、更好的想法,也許因而解決它們自身的問題也說不定。科學的發展與人類文明的進程一樣,從來都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想當初二十幾年前暴漲模型剛被提出的時候,有很多不同的版本,眾說紛紜,也沒有人想到它有一天能夠精密的預測出觀測的結果而被寫進宇宙學的教科書裡。然而經過兩代人的集體努力,這一切已經成真,並且成為上個後半世紀最重要的物理學成就之一。還記得,十幾年前的宇宙學教科書裡,暴漲模型是放在終章有關展望的部分,而如今的教科書已經把它放在中間的主力部分。我們目前所做的,就像牛頓所說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想辦法看清楚更早、更早的宇宙是一個什麼樣子。作者簡介:林豐利猶他大學物理博士,主要從事弦理論研究目前擔任國家理論中心物理組博士后八月以後將到台灣師大任教附圖一此圖是幾個不同的探測器所測量到的宇宙背景輻射溫度的各向異性,縱軸是溫度擾動的大小,與早期宇宙的量子效應有關,橫軸是擾動的尺度大小,越靠近原點尺度越大。此圖顯示大尺度的擾動幾乎是尺度不變的,也就是說,不同尺度的擾動強度是約略相同的。更精確的測量這極微小的尺度不變性的偏差將有助於解讀早期宇宙的量子引力效應。
- 真空空不空? 林豐利我們對於許多影響深遠的生活常規習以為常,以致於視而不見,可是當要深究其成因時,常又說不出其所以然。譬如目前大考剛結束,報紙上充斥著有關自然組與社會組的種種,可是鮮有人深究自然與人文學科的分際的起因與形成的年代。尤其自然學科的寫作與人文學科相較,給人一種專業、艱澀、難以親近、缺少人味的印象。這樣的寫作成規又是如何被確立的,以及當初的成因為何?「利維坦與空氣幫浦—霍布斯、波以耳與實驗生活」這本書透過如今被視為「自然組」的波以耳以及當時其他皇家學會成員與「社會組」的霍布斯(當時的學術巨頭)辯論托里切利真空的存在與否,從而為我們揭示了現代自然科學如何與亞里斯多德形上的自然哲學脫鉤,建立起「科學王朝」的「典章制度」,包括科學社群的人際規範以及寫作成規。除此之外,本書透過爬梳科學史、社會史與政治史得到令人驚訝的結論:也就是辯論雙方的著眼點不只是對自然真理的探求,更立意於為政治服務,以鞏固斯圖亞特王權的復辟。主張真空不空的霍布斯認為引進真空,違背亞里斯多德哲學來解釋托里切利現象是一種標新立異的做法,此舉與僧侶爭奪宗教解釋權,藐視王權的做法無異,都是內亂之源,理應消滅。相反的,支持真空的波以耳則希望透過展示科學社群如何理性平和解決歧見的過程,以作為如何和平解決內亂紛爭的樣板櫥窗。為此,波以耳確立了以實驗事實為根據,低調的論證與寫作的成規,成為今日科學家們奉行不渝的準則。本書是科學史的經典著作,有著學院著作非線性式,非平鋪直敘的寫作風格,對一般讀者而言會成為閱讀上的挑戰。不過本書的寫作哲學工底深厚,一件事情往往反覆辯證,相較於充斥著廉價是非黑白二元對立的今日社會,讀者不妨將閱讀上的挑戰當做是領略哲學思辨的樂趣。至於真空空不空呢?三百多年來,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多次的反覆。每一次的反覆都是因為科學有了重大進展。到目前為止,我們所知的是真空不空,這與黑洞不黑有異曲同工之妙。至於如何形象化真空的不空呢?我倒想起了佛經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霧亦如電,如夢幻泡影。不過這又何嘗不是一部「真空史」的真實寫照呢?
- 牽連到世紀謀殺案的無線電發明史這是一本有趣的書,因為作者從一個世紀分屍大案切入,帶出一個世紀大發明:馬可尼的無線電實驗。書的主線描述倫敦地窖分屍案的主角美籍的奎本醫生的一生,以及因為無法忍受妻子的輕浮與不斷的婚外情,所以將她殺害分屍,並埋在倫敦家中的地窖當中。後因被倫敦警方調查,心生畏懼,而與他的秘書戀人相偕逃亡,卻在前往加拿大的航船上戲劇性地被補。因為犯罪手法異常殘酷,直逼當時的開膛手傑克,因此成為世紀大案。而警方因為應用了當時最先進的科技﹍無線電,即時掌握了奎本在船上的行蹤,所以能夠順利逮捕嫌犯。也因此作者花了另一半的篇幅描述年輕但充滿雄心壯志的義大利人馬可尼如何在大英帝國的土地上建立起他的無線電事業。要知道,一手建立起電磁學的實驗與理論基礎的是十九世紀最偉大的兩位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與馬克斯威爾。所以當時的英國科學界如何能忍受一個未受過正規教育的外國人”掠奪”了英國最偉大的發明,眼睜睜地看馬可尼成立了無線電電報公司,而將它變為了生財之道,後來還為此得了諾貝爾獎。這一段科學史向來為人所忽略,本書的作者卻透過一宗世紀謀殺案,為我們鋪陳出當時英,美的社會氛圍,然後在其中娓娓道來當時科學社群圍繞著馬可尼事件的種種。如果,當作科學史來看,這是一本很另類的科學史,因為它同時也八卦了當時與科學事業俱存的社會現實。
- 宇宙旅遊指南 –比爾.布萊森的萬物簡史 林豐利這是一套令人驚奇的書.令人驚奇的是一個非科學專業的旅遊作家, 在問了一個看似天真的問題之後,竟然寫了四冊的科普書, 涵蓋的範圍從宇宙的形成到生命的演化, 號稱是萬物簡史. 到底是什麼問題有這樣的魅力讓作者布萊森願意花三年的時間來寫這一套書, 而且與之相關的題材足以涵蓋幾乎是萬事萬物的理論呢?這個簡單的問題就是我們腳下的地球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星球?比如說地球有多老,有多大,有多重, 地心的結構怎樣, 為什麼會有地震,宇宙中是不是還存在類似地球一樣的星球?以及有什麼辦法來量測這些性質等.都是一些無聊時偶而會閃過我們腦海中的問題, 但大部分的人都只是想想就算了, 很少有人像布萊森願意發上三年的時間追根究底,並寫出一套適合懶人們閱讀的書.為什麼像地球有多老,多大,多重的問題會引伸出各種各樣學問的歷史呢?仔細想想其實不難. 譬如要知道地球有多老,我們要知道地球的結構, 也就是要知道地質學以及地球演化的過程,要研究化石(古生物學),從化石的年紀來估算地球的年紀,而估算化石的年紀需要重元素的半衰期,所以需要知道化學與原子物理學. 而這中間化石的研究又會牽扯到恐龍化石的發現與恐龍因何滅絕,箇中原因又牽涉到彗星撞地球的可能,還有彗星在太陽系裡分布的情況. 至於要知道地球有多重, 我們必須知道如何測量萬有引力常數,所以會用到牛頓力學與天體物理. 而為了探究地球在宇宙中是否有特殊地位, 我們必須了解宇宙的組成, 誕生與演化的過程, 這就牽涉到宇宙學與天文學,以及粒子物理. 而生命的存在是地球所以很特殊的原因,所以我們必須探討生命的起因, 演化與本質,也就牽扯到演化論,生命與基因科學. 作者基本上就是沿著這樣的思路圖文並茂得將整套書的內容鋪陳開來.由於作者布萊森並不是科學家或科學史家,所以嚴肅的讀者無法期望從本書得到深刻的科學知識, 而且在某些科學用語上也不夠精準.然而本書的著眼點在於趣味,所選的內容是為了讓人覺得科學並不是索然無味,或者遠離人群的高深知識.這些學問裡有許多人孜孜不倦的探索, 曲折離奇的命運與耐人尋味的困惑. 最重要的是這是一套少有,很全面性的介紹近代科學如何發展形成的書,藉著簡單的脈絡串連出各式各樣有血有肉的故事. 所以這本書可以看作是一本宇宙的旅遊指南, 尤其對那些原來視科學為枯燥無味知識的讀者,作者就像個稱職的導遊,可以告訴你某個景點有哪些有趣的掌故,希望讀者能因此領略科學與歷史的梗概,從而親近它. 不過就算再客觀的旅遊指南, 也免不了預設了作者的趣味取向與偏見.本書也不例外地重複加強某些知名科學家怪僻或不近人情的刻板印像. 另外, 本書缺少相關議題的延伸閱讀書目, 對於求知慾較強烈的讀者可能是一件憾事.
- 通往宇宙風光之窗 ---評``星空下的思索” 林豐利距離哥白尼發表他著名的``天體運行論”至今已近五百年,五百年來在同一個星空下觀察思索的芸芸眾生中, 又出了伽利略, 克卜勒, 牛頓與愛因斯坦等大物理學家, 他們的理論改變了我們對那看似亙古不變的穹蒼的想法. 五百年不短, 這中間便可以有一個到數個帝國由興起到衰亡, 我們不禁要問:為何這些大師都集中在歐洲的一隅, 而在東方, 尤其是相當於明清的中國,為何沒有興起相應的科學社群, 而要遲至二十世紀初才出現. 這四百年的科學的黑暗時代的成因是值得深思探索的.這本小書是五位本土的科學家對上述五位大師巨著的重新解讀. 這五本書分別是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 伽利略的``關於兩門新科學的對話”, 克卜勒的``世界的和諧”, 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以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原理”. 每一本都是改變世界的煌煌巨著. 也許因為太巨大了, 加上語言以及時代的隔閡,儘管聽過書名的人很多,但真正讀過原典並認真與之對話的人卻不多. 然而, 去年這些書都有了全新的中譯本, 讓許多人可以親炙大師的手筆. 這本書便是對這五本譯著的導讀. 如同一般優秀的導讀, 本書提供了作者的生平與原典的梗概, 使讀者能充分地感受到作者的時代背景與原典的精華, 本書還有兩大特色:其一, 本書的作者們相當程度的展現東方人(華人)的觀點, 透過東西方事件與人物的排比, 展現當時來華的耶穌會士如何將當時哥白尼等人最新的研究成果傳到中國, 並在曆法的爭議上展現知識的力量. 這些零碎的東西交流軼事雖為人所熟知, 但與原典的探討並置卻得以延伸我們對於當初歷史發展的想像: 原來, 這些新知在發軔時就曾在中國的宮廷裡走上一遭, 從而使人認識到前面所提到的東方四百年科學的黑暗時代並不是歷史的必然, 而可能是偶然. 本書的另一特色就是作者們都是相關領域的科學工作者, 所以他們不只回顧過去, 同時也引介目前對宇宙以及物質本質研究的前沿知識, 也同時與未來的可能性對話, 反思革命與啟蒙的迷思.這本小書當然不可能讓我們綜覽原典的每一個環節, 而是一扇小窗, 一扇開往無限宇宙風景的小窗. 在汲汲營營的生活中, 偶然駐足在小窗前凝望與冥想, 也許是最貼近知識神祕本質的時刻.
- 二戰結束了,但是二戰的幽靈仍在歐洲的上空徘徊,企圖躲避被以戰犯身分審判的命運.這是一本難得的以二十世紀初發展量子力學的主要人物為主軸所寫的間諜小說. 小說作者博爾比是當代墨西哥文壇健將,為了跳脫魔幻寫實風格的窠臼,他大量參考了許多科學家的生平傳記,其中包括了愛因思坦,普朗克,波爾,海森堡,薛丁格,斯塔克,馮紐曼,康托爾以及歌德爾等人,並以間諜小說的筆法來追究誰是德軍總部裡推動原子彈計畫的邪惡撒旦---一個代號為克林索爾的人. 作者以小說家的筆法為我們娓娓道來科學史家所無法盡述的幽微之處, 那些隱藏在大師們心靈深處對世局的無奈喟嘆.海森堡會是克林索爾嗎?這位二十出頭就成為量子力學之父的天才物理學家無疑是二戰中性格與角色最難以捉摸的人物.擺盪在良心與榮譽感之間,是否要為一個邪惡政權製造殺人利器,只因為可以為偉大的德意志民族在科學事業上的貢獻再添一筆.海森堡是否真的成為出賣靈魂的浮士德,還是如同許多人所相信的:德國的原子彈計畫所以功虧一匱是因為海森堡的暗中阻撓. 小說作者博爾比藉由主角與海森堡的這些大師朋友們的對話來撥開圍繞在他身邊的這一團歷史迷霧.小說的作者並非史家,他所關心的並非歷史的真相,而是人在面對命運抉擇時所面臨的普遍困境.不管是天才如海森堡所面臨的巨大的道德難題, 或者是凡人如書中主角所面對的愛情的背叛,所付出的代價就是對自己道德良心的審視與一再的審視.儘管這是一本情調類是葛蘭姆-葛林探討道德困境的小說,但是當作科學史閒話的書讀來也是令人覺得趣味橫生.以筆者作為一個物理學家來說,雖然對於所多大師的掌故時有所聞,但是感受不到當時的歷史氛圍,博爾比在這一方面的掌握上還是很見功力,所能讓我對已知的軼聞有更深刻的了解.譬如其中讓我映像深刻的一段是有關波爾與海森堡師生情節的矛盾,有如量子力學版的``弒父情節”的探討.類似的片段還有許多.總之,這是一本在內容與情節上都很豐富與精彩的小說,尤其是對二十世紀初的科學使軼聞有興趣的讀者而言,更是一個意外的驚喜.
- 西賽羅,我想大多數的人只知道他是一個雄辯家,對於他的生平事蹟卻了解的很少,尤其與他同時代的名人,如凱撒,龐培,安東尼與屋大維相比,他的身影很模糊。所以哈里斯的這本有關西賽羅的歷史小說,利用有限的傳記資料與西賽羅的諸多著作,重現西賽羅從一介平民,憑藉其辯才與政治手腕,以身為法庭上的人權律師為舞台喚起民粹,而當上羅馬的執政官,掌握了``最高權力”。作者對羅馬史料的嫻熟使得本書讀起來很有歷史感,而且留有許多伏筆,讓故事跌宕可讀。唯一可惜的是相關人物過多,有時會失焦。不過最重要的是,書中所描述的許多政治景況,竟然隱隱然的與台灣近年來的狀況相呼應。尤其當時諸多的政治人物以正義之名,進行政治算計以遂行權力的巧取豪奪,以至於造成了人類歷史上少有的終結共和,走向帝制的年代。也許,民粹與獨裁並不是歷史而是人心的產物。
- 世界怎樣想我? 林豐利這是一本有趣的小書,閱讀它就好像在餐廳或咖啡廳用餐時,旁邊恰好坐著一些大師級的人物,正在與她或他的友人們高談闊論,讓我們讀者無意間窺見這些獨領時代風騷的科學人所認為重要的事情,也就是他們的終極關懷, 或者他們傳承該領域的獨門心法. 本書是由34位傑出科學家的短文集結而成,這些作者所以被挑選出來,並不只因為他們在專業領域的傑出表現,也在於他們所思索與研究的問題的深度與廣度,換句話說,他們不是訓練有素的狗,而是思考者. 因此他們所思索的涵蓋著世界抽象的本質與可能的未來,閱讀本文也許可以了解``世界”怎麼想做唯一個人的我?從這本書裡可以知道,最優秀的科學家多多少少有著哲學家的底子,他們用獨特的角度與態度關心與思索著人類社會或宇宙中帶有永恆印記的問題.在這本書裡這些問題分為幾大類,第一類探討人與自然/科學的關係,譬如科學解釋是否破壞了自然的美感. 第二類是從非宗教觀點來探討起源的問題,包括如何認識宇宙與生命的起源,如何看待死亡.第三類是談演化,其中觸及到與倫理相關的議題,譬如亂倫,膚色,突變等等.第四類是討論心智的本質,譬如人之異於人工智慧者幾希?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篇``心>腦?”的作者王浩博士是本書中唯一的華裔. 第五類是由幾位物理學家來探討宇宙的本質,包括時間的物理本質是什麼?最後一類問題探討人類與地球的未來.這可以一個問題來概括,那就是地球最多可以養活多少人口?令人驚訝的是,這幾位作者比我們大多數人要樂觀很多很多,譬如其中有個估計是6000億,您信嗎?與大多數結集短文所成的書一樣,優點是觀點多樣,缺點則是容易讓人眼花撩亂,有些文章失之過短,讓人未竟其意即嘎然而止.另外,對於作者們的背景了解不夠,也可能會侷限了我們對文章的理解與欣賞. 比如我看到宇宙學家古斯不趁機談他自己在宇宙學的重大發現,反而談另一個領域中的議題,而該領域卻差點讓他失業因此轉而研究宇宙學,我不禁會心微笑而讚嘆他的胸襟氣度. 我想這種態度也是這本書值得推薦的原因,它提醒我們科學研究不只是一種職業與生產工業,同時也是(或者應該只是)一種志業,這也許是在這個學術研究偏重量的提升的年代,值得去反思的課題.
- 新世紀的量子科普 台師大物理系副教授 林豐利 2008/02/24一本好的科普書常常會是通往探索未知的窗口。許多的科學家之所以選擇科學作為一生的志業,除了天分,常常是因為小時候受到了某些科普書的啟發。以我自己而言,小時候曾經讀過徐氏基金會出版(我們那一代人的科普文庫)的一本科普書,裡頭將電子擬人化來介紹有關電的物理及應用,啟蒙了我對物理的想像與興趣,冥冥之中讓我走上了終生研究物理的道路。因此一本科普書不僅傳遞知識,也是推動科學事業隱形的手。在眾多學門的科普書中,物理也許是最普遍,同時也最不容易寫好的。尤其上一世紀物理學的發展深深改變了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所衍生的應用從無線電、半導體、電腦、雷射到網際網路無不深入到每個現代人的日常生活當中。而原子彈的發明與使用則深深左右著上個世紀五零年代以來的國際局勢。這也使得物理學被稱為科學的皇后。就是因為影響如此深刻與廣泛,使得一般大眾對優秀的物理科普書的興趣一直不減。 而所以書寫不易,是因為上世紀的兩大物理學進展:量子論與相對論,與我們依賴牛頓力學的日常生活的直覺與感受相違背,所以不容易用人們所熟知的語彙來傳達違反日常直覺的概念。此外,物理學家為了避免一般語彙的含混不清,必須藉助大量抽象的數學來進行溝通與表達。所以如何跳脫數學語言的束縛也成為書寫科普的一大挑戰。另一方面,儘管量子力學與相對論已經創立約有百年之久,一般民眾或甚至是物理系畢業的大學生對其中的一些奧妙仍然不甚了解。以最近教育部草擬中的高中 物理98課程綱要中加入有關宇宙論的內容,因而引發部分高中物理老師對於新增內容的疑慮,質疑高中老師是否能有效傳達相關物理知識給高中生。由此可以看出一本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而且能夠系統性介紹重大物理想法的科普書是有其時代性的需要。這本新譯的 ``Quantum Zoo”(原書出版於2006年) 就具有這些特點。 本書原著者原是專業的天文學家,後來改行從事科普寫作與廣播工作,所以他在專業議題的掌握上能夠深入重點,同時兼顧行文的趣味性與可讀性。 在關於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科普書中,最簡潔又暢銷的書就是霍金的「時間簡史」。 雖然「時間簡史」有大師的筆觸,可是對一般讀者來說,霍金的書讀起來有點「懸」,不是那麼「婦孺皆解」。本書相對起來要好得多,所使用的語彙更平易近人。另外有一點也是「時間簡史」所不及的就是本書涵蓋了量子電腦與宇宙論暗能量等九零年代以後的重大進展,這些是霍金在九零年代初寫作該書時所難以預見的。其中,量子電腦裡論的發現,讓人們重新審視微觀與巨觀現象之間的衝突,使得五零年代中期的「多重宇宙論」再度受到人們的重視。而另一方面,九零年代末觀測宇宙學發現了宇宙加速的現象,一舉顛覆了數十年來既定的宇宙觀,從而引發了人們對暗能量的想像與探討。本書的作者對於這些革命性的新物理都著墨不少。本書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紹微觀世界裡的「小東西」,從原子論的起源娓娓道來,然後探討量子論裡最玄妙的諸多概念,如波粒二元性、測不準原理、量子糾纏以及粒子全同性等。對這些物理概念的探討再再直指量子力學奧妙的核心。我相信一般的讀者應該很容易進入狀況。 第二部分則是介紹巨觀世界裡的「大東西」。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開始講起,將很多大二、大三物理系學生一開始學相對論時很容易混淆的觀念,用很淺顯的日常語言講述出來,教人很容易理解。然後更進一步探討黑洞、蟲洞、時光機器以及宇宙論等教人聽了覺得有趣卻常又讓人望而生畏的「大東西」。我相信本書對於宇宙論的討論會是對「98課綱」裡新增的內容的一個絕佳的補充。有很多科普書的作者是專業的科學家,他們有很犀利的思維與權威的專業背景,但他們的書常流於艱澀,或者神格化學術殿堂裡的奇聞軼事,反而讓讀者不易親近科學的核心思維。 相對於此,本書的作者不賣弄專業的學術術語,而是盡量用日常生活的語言來闡述物理思想。我想本書的作者似乎是抱持著一種信念,那就是所有奧妙的物理思維都是可以被一般人所理解的,而且也應該被一般人所理解。畢竟,這些重要的想法是時代的結晶,也是人類的重大文化資產。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的譯者張志義教授,是中研院物理所的資深研究員,他的研究領域與本書所探討的領域相埓,所以譯筆準確、流暢,避免了科普翻譯常見的誤譯與拗口的情形。唯一的小瑕疵是人名的翻譯(如「拉塞福」譯作「雷德福」),這也許是因為張教授出身香港,習慣用法與台灣不同所致。
- 今年是愛因斯坦逝世五十週年,同時也是他發表包括狹義相對論等三篇驚動整個物理學界經典論文的一百週年. 他在物理學界有如巨星般的地位早已毋庸置疑,而且也是有史以來最為一般民眾所熟知與喜愛的物理學家.套句目前流行的商業用語,愛因斯坦可以說是物理學,甚至整個科學界的最佳代言人.這也是為何聯合國趁此良機將今年訂為世界物理年.人們對愛因斯坦的喜愛所以持久不衰,除了他的偉大科學成就,還在於他獨特的人格特質與普世的人道關懷,同時結合了哲學家,科學家,藝術家與與世無爭的隱者的形象於一身.值此百年紀念,我們不僅要問誰是愛因斯坦的最佳代言人,或者至少誰是愛因斯坦最佳的傳記作者.對於愛因斯坦這位身處上個世紀最混亂年代的偉大物理學家,要選出這樣一個人或一本傳記,誠非易事. 光是到雅馬遜書店的網站上鍵入愛因斯坦,就可以發現數千個條目,其中光是有關他的傳記可能不下一百.那麼我們不禁要問加來道雄這本愛因斯坦的傳記有何特別.作者加來道雄是日裔美籍的資深理論物理學家,長年在紐約市立大學任教,同時也是有名的科普作家,擅長透過深入淺出的筆法來演繹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探討時空與宇宙的本質.他同時也是早期的超弦理論學家,而超弦理論的目標則是想要完成愛因斯坦晚年未成功的大統一理論,將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結合起來. 所以基於作者本身的物理學養以及科普寫作的經驗,他是很有資格來寫愛因斯坦的科學傳記,用一般讀者所能理解的語言來介紹愛因斯坦一生的物理成就.這本``愛因斯坦的宇宙”就是這樣一本書. 除了相關物理學的引介,其間也穿插了影響愛因斯坦俗世生活的重要人物與事件的描寫.另外, 作者在終章裡介紹了愛因斯坦理論的遺產對當代前沿的科學研究的影響與關連,也是類似的書所缺乏的.對於愛因斯坦的工作與生平已經有所了解或想要更了解的讀者,這本書並沒有新意與足夠的深度.對於這樣的讀者而言, 可以參閱如Pais所寫的”Subtle is the Lord”,被公認為最深入的愛因斯坦科學傳記.不過對於剛開始想要了解愛因斯坦的讀者,也是愛因斯坦年想要鼓勵的年輕學子與一般大眾,這是我所讀過最精簡明白有關愛因斯坦的入門書,也是我認為在愛因斯坦年裡對一般民眾代言其生平與科學事業的佳作之一.
- 世界怎樣想我? 林豐利這是一本有趣的小書,閱讀它就好像在餐廳或咖啡廳用餐時,旁邊恰好坐著一些大師級的人物,正在與她或他的友人們高談闊論,讓我們讀者無意間窺見這些獨領時代風騷的科學人所認為重要的事情,也就是他們的終極關懷, 或者他們傳承該領域的獨門心法. 本書是由34位傑出科學家的短文集結而成,這些作者所以被挑選出來,並不只因為他們在專業領域的傑出表現,也在於他們所思索與研究的問題的深度與廣度,換句話說,他們不是訓練有素的狗,而是思考者. 因此他們所思索的涵蓋著世界抽象的本質與可能的未來,閱讀本書也許可以了解``世界”怎麼想做為一個人的我?從這本書裡可以知道,最優秀的科學家多多少少有著哲學家的底子,他們用獨特的角度與態度關心與思索著人類社會或宇宙中帶有永恆印記的問題.在這本書裡這些問題分為幾大類,第一類探討人與自然/科學的關係,譬如科學解釋是否破壞了自然的美感. 第二類是從非宗教觀點來探討起源的問題,包括如何認識宇宙與生命的起源,如何看待死亡.第三類是談演化,其中觸及到與倫理相關的議題,譬如亂倫,膚色,突變等等.第四類是討論心智的本質,譬如人之異於人工智慧者幾希?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篇``心>腦?”的作者王浩博士是本書中唯一的華裔. 第五類是由幾位物理學家來探討宇宙的本質,包括時間的物理本質是什麼?最後一類問題探討人類與地球的未來.這可以一個問題來概括,那就是地球最多可以養活多少人口?令人驚訝的是,這幾位作者比我們大多數人要樂觀很多很多,譬如其中有個估計是6000億,您信嗎?與大多數結集短文所成的書一樣,優點是觀點多樣,缺點則是容易讓人眼花撩亂,有些文章失之過短,讓人未竟其意即嘎然而止.另外,對於作者們的背景了解不夠,也可能會侷限了我們對文章的理解與欣賞. 比如我看到宇宙學家古斯不趁機談他自己在宇宙學的重大發現,反而談另一個領域中的議題,而該領域卻差點讓他失業因此轉而研究宇宙學,我不禁會心微笑而讚嘆他的胸襟氣度. 我想這種態度也是這本書值得推薦的原因,它提醒我們科學研究不只是一種職業與生產工業,同時也是(或者應該只是)一種志業,這也許是在這個學術研究偏重量的提升的年代,值得去反思的課題.
- 宇宙旅遊指南 –比爾.布萊森的萬物簡史 林豐利這是一套令人驚奇的書.令人驚奇的是一個非科學專業的旅遊作家, 在問了一個看似天真的問題之後,竟然寫了四冊的科普書, 涵蓋的範圍從宇宙的形成到生命的演化, 號稱是萬物簡史. 到底是什麼問題有這樣的魅力讓作者布萊森願意花三年的時間來寫這一套書, 而且與之相關的題材足以涵蓋幾乎是萬事萬物的理論呢?這個簡單的問題就是我們腳下的地球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星球?比如說地球有多老,有多大,有多重, 地心的結構怎樣, 為什麼會有地震,宇宙中是不是還存在類似地球一樣的星球?以及有什麼辦法來量測這些性質等.都是一些無聊時偶而會閃過我們腦海中的問題, 但大部分的人都只是想想就算了, 很少有人像布萊森願意發上三年的時間追根究底,並寫出一套適合懶人們閱讀的書.為什麼像地球有多老,多大,多重的問題會引伸出各種各樣學問的歷史呢?仔細想想其實不難. 譬如要知道地球有多老,我們要知道地球的結構, 也就是要知道地質學以及地球演化的過程,要研究化石(古生物學),從化石的年紀來估算地球的年紀,而估算化石的年紀需要重元素的半衰期,所以需要知道化學與原子物理學. 而這中間化石的研究又會牽扯到恐龍化石的發現與恐龍因何滅絕,箇中原因又牽涉到彗星撞地球的可能,還有彗星在太陽系裡分布的情況. 至於要知道地球有多重, 我們必須知道如何測量萬有引力常數,所以會用到牛頓力學與天體物理. 而為了探究地球在宇宙中是否有特殊地位, 我們必須了解宇宙的組成, 誕生與演化的過程, 這就牽涉到宇宙學與天文學,以及粒子物理. 而生命的存在是地球所以很特殊的原因,所以我們必須探討生命的起因, 演化與本質,也就牽扯到演化論,生命與基因科學. 作者基本上就是沿著這樣的思路圖文並茂得將整套書的內容鋪陳開來.由於作者布萊森並不是科學家或科學史家,所以嚴肅的讀者無法期望從本書得到深刻的科學知識, 而且在某些科學用語上也不夠精準.然而本書的著眼點在於趣味,所選的內容是為了讓人覺得科學並不是索然無味,或者遠離人群的高深知識.這些學問裡有許多人孜孜不倦的探索, 曲折離奇的命運與耐人尋味的困惑. 最重要的是這是一套少有,很全面性的介紹近代科學如何發展形成的書,藉著簡單的脈絡串連出各式各樣有血有肉的故事. 所以這本書可以看作是一本宇宙的旅遊指南, 尤其對那些原來視科學為枯燥無味知識的讀者,作者就像個稱職的導遊,可以告訴你某個景點有哪些有趣的掌故,希望讀者能因此領略科學與歷史的梗概,從而親近它. 不過就算再客觀的旅遊指南, 也免不了預設了作者的趣味取向與偏見.本書也不例外地重複加強某些知名科學家怪僻或不近人情的刻板印像. 另外, 本書缺少相關議題的延伸閱讀書目, 對於求知慾較強烈的讀者可能是一件憾事.
- 複雜性的預言或寓言 台師大物理系副教授 林豐利這是一個複雜的世界,面對層出不窮,難以 一眼看穿的諸多現象,常常叫人無奈。尤其近年來全球暖化,氣候異常,導致天災不斷。再加上新的經濟體的崛起與全球化的貿易體系的形成,大量的開發與生產造成新的能源危機,使得幾年來的全球榮景似乎在一夕之間就進入了寒冬。通貨膨脹,百物飛漲,雖不至於民不聊生,但不僅讓人感嘆;太平盛世的盛況宛如黃梁一夢,人類社會所創造的文明與經濟成就難道真的如此脆弱?除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應變措施,有沒有一勞永逸打破歷史分合的魔咒,帶領經濟脫離景氣循環紅海的長治久安之策?鮑爾的這本書``用物理學找到美麗新世界---事物如何環環相叩”就是嘗試從科學的角度,尤其是物理學過去兩百年的發展來尋找可能的解決之道。 本書書名的原文是``Critical Mass”,也就是各種事物在劇變之前所需的臨界條件,如果我們能夠事先充分的掌握該條件,我們就有可能預防,甚至改變諸如地震,颱風,股票崩盤,甚至軍事政變的發生。作者曾在國際知名的``自然”雜誌工作多年,精確瞭解過去數十年與複雜現象有關的重大的科學進展,而且面向橫跨了科學,社會學,政治與經濟學,所以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本百科全書式的著作。由於涵蓋層面過廣,有些章節不免失之瑣碎,流於讀書筆記般的泛泛之言。不過我們應該看重作者寫作此書的企圖與宏願,而不應太苛求對特定議題的洞見,至少在我專業範圍相關的討論,我覺得還是很中肯,可見作者對專業知識的掌握還是很道地的。當然這樣一個嘗試將政經的複雜現象定量與技術化的企圖本身就很值得討論。這個企圖的背後也許隱含著盲目的科學崇拜,以及對過去數百年來科學技術所取得成就所產生的優越感。在閱讀本書時,我們應該將這樣的質疑時時上心,因為本位主義所引發的衝突也許隱含了不同學科哲學意涵在本質上的矛盾。果如此,那麼如僅執著於技術與方法上的探討將淪於捨本逐末之弊。 誠如作者在書內所言:物理定律是普適與不可違反,然而人類社會良知所形成的道德律則未必。所以當我們將冰冷的科學法則運用或類比於人類的社會現象以尋求解決之道時,寧不慎乎?否則將因為忽略人的感受性與文化差異,而使美意變成桎梏。我個人覺得這本書的基調依然是過分樂觀的``科學至上”。 而且,就算在科學的光譜上,複雜性科學的發展也就是過去幾十年間的事,與傳統物理學幾百年的歷史相比,有如新生的嬰兒。傳統物理學強調原理原則與研究基本現象,方法上強調去繁化簡,以簡御繁,所以對於複雜而無法切割的現象自然而然採取敬謝不敏的態度。不過,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傳統物理學的發展已經到達人類技術上的極限,可以預見很難在取得新的原理原則上的突破。相對的,人類對複雜現象的理解與掌握的需求愈來愈迫切,因為每一次的自然或人為的劇變都會造成重大的死傷與經濟損失。然而傳統物理學與複雜性科學所研究範疇在本質上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可預測性。傳統物理學所實現的可預測性在實際的應用上威力強大,而複雜性科學往往囿於從現象中歸納所得普遍行為,缺乏簡單的原理原則與精確的定量結果。譬如,很多人想知道運用複雜性科學可不可能提前預測選舉的結果或股市的崩盤。到目前為止,似乎還沒有人可以做到。不過,近幾年來,拜電腦運算速度的突飛猛進,科學家們可以運用簡單的物理規則提出可運算的複雜性模型,然後進行電腦模擬,從模擬所得的結果找尋普遍性原則或驗證假說。另一方面,每個人每天所進行各種活動以及所產生的數據,譬如投票行為,消費習慣,醫病史,以及社交網路等,都可以成為複雜性科學的研究場域。 所以複雜性科學的未來在於她有解決人類社會重大問題的潛力。儘管兩種物理科學看似涇渭分明,然而也相互啟發。在傳統物理學中由統計物理所發展出來對臨界現象的研究結果,與許多複雜性系統所產生的劇變行為有相似之處。在臨界現象附近所產生的長程有序(也就是說分隔遙遠的子系統會有強烈的關聯,就像跳大會操一樣。)可以解釋水為何會在達到沸點時突然變為水蒸氣,也同樣可以解釋平靜的海面為何會突然產生熱帶氣旋而形成颱風。然而困難之處在於,不同的系統產生長程有序的原因與機制不盡相同,所以似乎還不存在一個普遍的機制用來駕馭所有的複雜現象。然而從本書中所揭櫫出來的不同領域(大到從霍布斯的政治學到小到交通流量的變化與塞車的關係)所產生共通的複雜性現象,作者隱隱然企圖指向一個未知,也許尚待發現的法則,用以指導複雜行為,更進一步的產生可預測性的結果。作者的企圖是令人敬佩的,這也使得本書遠遠超出了一般介紹性科普書的框架,而可以說是一本預言書。當然,最有樂趣的是閱讀本書所闡述的那些令人目不暇給的現象與理論,享受跨界與越界的樂趣,同時遐想著一個寓言式新世紀的太平盛世。
- 專訪 Baxter 教授Q:可否請您談談您的教育背景,由大學時期開始。A:嗯,我生於英格蘭倫敦東北方,1961年畢業於劍橋大學,之後我到澳洲攻讀博士學位,在那裡遇到很多由英國美國等世界各地來的很有天份的同學。Q:在澳洲您是主修物理嗎?A:嗯,我在物理系,不過他的情形和英國比較像,就是理論物理其實是比較偏數學的。1968年我到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和Elliot Lieb一起工作,然後到普林斯頓數學系。Q:是什麼原因讓您有如此的轉變?A:那其實是個意外,我的指導教授在澳洲坎培拉,他想讓我做場論和散射矩陣的工作,這在六零年代是最流行的理論,既使至今仍然很熱門。但是我越作離題越遠,後來我選了一個計劃,是由Andrew做的有關一維庫倫氣體的問題,他宣稱他能做關於電子在均勻電荷背景的問題,這是一個我能想的特殊的問題,所以我就看這個問題然後作進去。不過後來我就和Elliot Lieb作另外的二維的問題,那是相當關鍵的一步,一但我正確的作了這個問題之後,我得到了一些結果,我了解Elliot的一些工作,並且以這些為基礎後來我在坎培拉又繼續做這個問題。Q:Elliot在英國做的嗎?A:我們那時都在麻省理工學院。Q:你認為Elliot對你有最大的影響嗎?A:很可能,是的,在學術上來說得話。 我們本來僅僅打算待2年,但一直沒有通過,因為我們在劍橋是無足輕重的。但是後來我們做到了,又多待一年。實際上後來是因為我們想要由英國搭輪船到澳洲,但在 1970年代還沒有許多輪船, 我們有兩個選擇---船程兩個月或者五個月的,Elisebath Foot希望我們選五個月的, 當那時我們到達那裡時感受到極大的文化震撼。之後我繼續作之前和Elliot Lieb做的工作,我有了些靈感認為轉換矩陣的本徵向量應該取決於兩個參數,但實際上他們只和一個參數相關,這樣一來具有相反的參數的轉換矩陣能彼此互換。然後我去檢視Bathe- ansatz的結果, 發現實際上存在著另一個有某些相同的性質的矩陣,然後我用另一種方法解決六頂點模型。 我把那個另類方法作推廣時,可用來解決一個重要的問題,本來那個時候還無法用原始方法解決的八頂點模型,可以用那個另類方法來解決。Q:這與Yang- Baxter 關係有相關嗎?A:它和Yang- Baxter的等式相關。我在想如果沒有這五個月的假期,我是否還會得到這些結果,你知道,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Q:很難說。A:我的意思是說在教授輪休的時候仍然是需要思考的。我們回到坎培拉後繼續作在八頂點的模型方面的工作,很快的,楊邀請我到Stony Brookes訪問,在那裡我和Bany.McCoy一起工作過。楊振寧的弟弟楊振平,他在 1984年寫了篇文章,算圓柱形熵,他計算的結果是 0.33333…,他認為也許是 1 / 3 。Q:他使用什麼方法?A:一些數值的方法,我試圖讓我的學生去計算corner轉換矩陣,很快得到十二位的準確值0.333216949…,並不是 1 / 3 。不僅如此,她很仔細地看電腦的結果,發現到依據低溫展開的結果,她算的轉換矩陣的本徵值是某些乘績組合,而且預期結果大約是一。這正是相連帶的八頂點的模型所預期的結果。這表示你可以直接解這個模型,而我也的確這麼做了, 這是Yang-Baxter關係的另一個應用,35年後數學家發現這就是拉馬奴江Ramanujan等式的推廣,那也是我作這些可積模型的原因。那個時候我的計算有許多其他的等式。我從 Michael Scharwin得到了些有益的回應,但是大部分是從在Penn State的George Andrew給我許多幫助。 他寫了十六個等式普遍化第一個是拉馬奴江發現的,第三個是在Luci Sen的文章中,另一個是在Max Mao的文章。 他有六個月的輪休,他到坎培拉我待的地方,並且和我一起工作,我們做Andrew的 back forest model,他建議我拉馬奴江的六邊型是一個2 -state的模型,它是拉馬奴江等式的推廣。基本上你有一個k-state模型,你會得到 2k+1modules的等式,那麼令k=2,就得到拉馬奴江等式,和週期重複的模函數,所以下一個是 3-state,週期為 7。我原來認為這是一個尋找問題的辦法,我們找到的這個back forest mode不是我們原來想要的,這在後來我和Chicu有發現。但是我們在另一個模型找到一類似的等式,他成為一大類的玻色與費米等式,其中就有我昨天和今天的演講都有提到的Chiral Potts模型,這其中仍然有許多我們尚未了解的部分,到現在仍待研究中,我想做一些分析和簡單的臆測,但很難去證明。Q:在你的研究的早期,你好像喜歡這些定義明確的問題,再嘗試用數學方法來解決。A:這是一種挑戰,就像楊振平認為數字也許剛好是 1 / 3 ,而我發現配分函數的對數的熵是個關鍵證據,在可解模型中若出現一些引人好奇的數,這其中一定是有道理的。我找到了這些結果,但精確解仍然未知, 可解模型就是如此,通常你是在找精確解,但並不是所有問題都能得到精確解。像在 Melbornr的Teddy Kupemann這些人,他們會告訴你,他們在這個領域證明了一個簡單的模型,只是沒有精確解,對我自己來說不再注重細節,你知道當你死的時候, 你並不知道什麼沒做完和什麼能夠做完。Q:你是什麼時候決定寫書的?A:這本書是82年完成的,大約 到1979年時還沒什麼進展。Q:你是單獨寫的嗎,由自己一個人完成的嗎?A:是的,它是課程內容的一部分。Q:所以你認為你的最好的工作是什麼,八頂點模型嗎?A:嗯,很接近,然後是轉換矩陣。 這些舊文章是長時期的努力,勤奮工作的結果,嗯, 我也很盡力嘗試用Chiral Potts模型的本徵函數和轉換矩陣為基礎更精確的找波函數, 並且自從1977年我在Edinburg開始有了corner轉換矩陣的想法,而且把他們應用於八頂點的模型,發現它具有很好的性質 。Q:所以你與數學家有比較多的互動嗎?A:數學物理學家 .Q:所以你認為一般來說,什麼是可積模型和統計力學的領域中,最重要或者吸引人的問題?A:這是很好也很有想法的問題,嗯…Q:Chiral Potts模型嗎?A:不只是這個,我最近在重新檢視一些圖像式的資料,我以前一直做的模型其實是是錯的,有關一般Potts模型的多項式,像加拿大的滑鐵盧的數學家Willam Taub,在70年代早期,他能夠在隨機圖表上從圖像多項式出發把一些等式寫下來,現在作統計力學和隨機晶格上的隨機模型的人好像對他的工作很有興趣。我可能可以從那些素材中得到一些東西,這是吸引人的事情。 像另一個一樣,我最近重新看Bethe ansatz是否是完備的問題,看來再次有人宣稱 Betheansatz 不完備。我有許多文章來證明我的觀點正確,人們會說這些的東西看起來是不對的, 他們說你僅僅宣稱這樣的結果而沒有證據。嗯,也許他們是對的,但另一方面,在美國有些人花 3 個月寫一篇文章, 在討論時卻認為我應該要尊重你的工作,我想是這樣子。Q:我把這樣的情形稱為更民主的情況,也就是在這個領域裡每個人有不同的看法,而不是有一個每個人都想要解決的大問題。A:哦,是的,當我們忙於Chiral Potts模型的工作時,我認為有太多東西需要作了,所以我們的確希望許多工作是可解的模型。然而這是很有趣的,因為你真的能理解到某些模型,得到一個精確的流程,這已經超越能力所及。這些模型有連續相變三相點,並且這些模型經常是某些一般模型的特例,知道他們能作什麼是非常重要的。有一個例子是Ising模型,人們都很喜歡去解二維非零場的Ising模型,我們所有的解有一些零點,你必須了解為什麼他是解,這是很重要的,因為這些理解能告訴你臨界點的位置與現象,所以我們當然想去了解它。這個臨界點的尺度函數非常有趣,這是能從非零場的Ising模型所得到的,尤其當你離開臨界點的時候,你很容易就得到十二位數的準確度,就是這樣,所以你希望在臨界點的附近所有的量依然是尺度不變的,所以我認為尺度函數都是一些逼近量。Q:例如,你認為 3維的Ising模型是一個問題嗎?A:當然,不過我不知道能做什麼。哈!Q:可積模型中的大多數技巧好像都限定在2維。A:是有一些由 Zamolodchihov 發現的3維的模型,但是大部分都不可解,只有一個是比較可能的。大家都說那些模型其實是臨界的,而且如果每一層都在臨界,那麼這個臨界就更重要,如果你增加層的數目,會得到一些不尋常的不可變量,你就會破壞他的臨界性。Q:那麼這就不應該叫作一個模型,並且如果有3維解模型就會很好。¸A:有一個推測是: 在 1維時在場論裡Ising模型都可解,2維時就只能在零場在所有溫度可解。你可能想知道在 3維的情形是如何,在零場中只能在臨界點有解,既使是這樣仍然是很有趣, 但是我不知道怎麼做。除了那個以外,我剛剛提到的 Zamochikov 模型問題,我猜每個人都想知道在不同場之下 Zamolochikov 與Ising是否相關。Q:你對理論物理的感覺如何,例如高能物理和凝聚態物理A:這些領域和我做的東西的方法論不同,很多工作是用到統計力學而不是場論,嗯,我想我無法精確地回答這個問題。Q:那麼你所考慮的, 你知道任何有關你的研究在其他領域發生過未預料到的影響嗎,除了數學以外。A:哦,我認為在一些領域的確是的,除了在數學以外,像保角場論,有些保角場論喜歡在可解模型下來測試,另外像結理論也要用許多這方面的技巧,譬如用Yang- Baxter關係,當然還有量子群,不過我個人並沒有在這方面作什麼工作,而只是關於頂點解的一些延續工作。Q:你有參與結理論方面的研究嗎?A:我只有看看。Q:你認為Yang- Baxter關係之後,在可積模型的領域中最有趣或者最重要的發展是什麼?A:唉!和有任何可積模型中我知道的,但是,還是關於我面對的問題。Q:在你的學術生捱中你有任何遺憾嗎?A:沒有,沒有。Q:很好,如果你有其他機會做你要作的領域,你想做什麼 ?A:我有許多我想要作的事情,但在其他領域的工作,可能需要很久的時間,所以我不想要繼續,我會傾向於不發表了。我喜歡做其他事情,有其他我感興趣的事情。Q:物理以外的事嗎?A:科學以外的事。Q:譬如呢 ?A:哦,其他我喜歡的事情。Q:你有多少研究生?A:都沒有。Q:一直都沒有嗎?A:不多,Shi - Quin Chung是其中一個,她是我的第一個研究生,她來自香港,現在在坎培拉做電腦方面的工作作得很好,另外是Peets,他是我的最好的學生之一, 和一些其他人。Q:當他們決定主修這個領域時,你對他們有什麼建議?A:哦,一般來說我很密切指導我的學生,除了Torus AlexatCharles之外,首先我沒什麼意願指導,因為我當時要動一個手術,但他在大學時已經至少與我合寫過一篇文章,不過我倒不是說我的一般印象是較少的指導是比較好的方法。Q:你剛剛的意思是說你想和他們更密切嗎?A:我認為當我開始,我就會感覺到我應該是這麼做。Q:所以你實際上有和他們一起工作嗎?A:是的, 我應該這麼做並且我也盡力這麼做,但是我不是那麼肯定這是否是必要的或者他們會希望這樣,也許給他們更多自由去做他們想要做的,他們可以做得更好也不一定。Q:但是,一般來說你會找一些事情讓他們解決。A:是的。Q:你對這個領域感興趣的年輕學生有任何建議嗎?A:做你們感興趣的事,我想我沒有一個好的準則可以給,認真的花時間做某事卻又覺得很無聊是不可能的,因此如果你們對某事確實感興趣,你就不會認為這只是 你擅長它而是會感到興趣。如果你對可積模型有興趣,你會用到許多數學,這對數學家來說也是算很大量的,當然也有某些物理學家,用很少的積分數學來作物理。
- 鬆動科技社會的螺絲如果你從來沒有聽過STS,那麼這本以讀本形式出版的論文集是很好的入門書。STS 是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英文縮寫,這是一個跨領域的學門,專門探討上述三個領域間錯綜複雜的糾葛,並嘗試釐清其中的歷史源流與脈絡。如今,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已經到達一個匪夷所思的地步,並已不知不覺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君不見各種標榜奈米的產品充斥坊間,各種各樣標榜健康與養生的食品逐漸影響到我們每日的飲食,或者盲目地追逐由極度複雜數學模型所製造出來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以致造成了百年難得一見的經濟大衰退。面對這些標榜科學,理性,創新的種種,我們與之互動的態度卻常常是前現代,迷信與保守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與“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面對各種現代產業背後的龐大產,官,學體制,我們常有不知所措的感覺,有這樣的徬徨與無助是無可厚非的。也因此,STS的研究的動機與結果就顯的彌足珍貴,因為它提供線索,協助我們釐清脈絡與真相。不過,這本書不同以往STS的大論述的厚重,而是以清新的小品風格出現,在字裡行間鬆動科技社會的螺絲。另外,這本文集的撰文者都是台灣STS的長期耕耘者,所以這本文集也算是集體努力下的一個小小的里程碑吧。不過,本書灰撲撲的封面與過於學院式的編輯風格也許會嚇跑許多讀者。但是只要隨手翻閱一兩篇文章,就會發現其實是很有可讀性的。希望下次改版時,可以不要如此猶抱琵琶抱半遮面,而是大聲說出STS渴望讀者。
- 懷念舊時光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已經很難有非建制自學型的天才學者,也因此每個科學家的履歷只是ㄧ連串的學術職稱.看來我們離開那個單人以裸眼洞察自然真理,甚至創建體系的年代已經越來越遠. 也因此科學家給一般大眾的感覺也顯得蒼白無趣.這本小書的出現讓我們重溫往日時光,在本書裡大部分的科學家不再是科學神壇上的神祇,也不只是某個物理或化學單位,而是與我們一樣的有血有肉,有歡欣,有困頓.像早慧的安培因為父親被送上斷頭台而一度消沈,刻苦的法拉第從一個印刷廠學徒自學而成ㄧ代電磁學大師,狂飆型的特斯拉與愛迪生的意氣之爭讓他拒領諾貝爾獎,而庫倫因違抗母親的意志被迫失學從軍. 還有書裡的其他故事在在都顛覆我們今日所認知的科學家形象,也讓我們了解每一個我們日常所用的度量衡單位背後的人生故事. 這些小的故事雖不如他們所創造的科學成就那麼影響深遠,但讓那些看似冷冰冰的自然真理多了點``人”味.相對於今日技術掛帥,專業及成就取勝的科研事業,本書所提供的面向除了當成勵志教材之外, 也值得讓人重新省思科學的終極目標為何. 尤其在南韓剛剛爆發近幾十年來最大的科學醜聞---黃禹錫事件,本書適時提醒我們倫理與科學價值應並重,而偉大的科學成就是來自對自然孜孜不倦的嚴肅思考與檢驗.因此這是一本有趣味,很適合大眾閱讀的有關科技史的小書.
-
年度 | 計畫名稱 | 參與人 | 擔任之工作 | 計畫時間 | 補助/委託機構 | 附件檔案/參考連結 | 備註 |
---|---|---|---|---|---|---|---|
104 | 全像量子退相干,反常傳輸與高自旋規範理論 | 林豐利 | 計畫主持人 | 2014年08月 ~ 2017年07月 | 科技部 | / |   |
100 | 拓樸序,量子糾纏與全像原理 | 林豐利 | 計畫主持人 | 2011年08月 ~ 2012年06月 | 國科會/麻省理工 | / |   |
100 | 量子糾纏,拓樸序與全像原理(1-3) | 林豐利 | 計畫主持人 | 2011年08月 ~ 2014年07月 | 國科會 | / |   |
97 | 弦論的應用(1-3) | 林豐利 | 計畫主持人 | 2008年08月 ~ 2011年07月 | 國科會 | / |   |
94 | 弦理論中全像原理之相關研究(1-3) | 林豐利 | 計畫主持人 | 2005年08月 ~ 2008年07月 | 國科會 | / |   |
93 | 弦理論與宇宙學 | 林豐利 | 計畫主持人 | 2004年11月 ~ 2005年07月 | 國科會 | / |   |
得獎年度 | 獎項名稱 | 頒獎單位 |
---|---|---|
104 | 優聘教師 | 台師大 |
103 | 優聘教師 | 台師大 |
102 | 優聘教師 | 台師大 |
101 | 優聘教師 | 台師大 |
學校名稱 | 國別 | 系所 | 學位 | 起迄年月 |
---|---|---|---|---|
猶他大學 | 美國 | 物理 | 博士 | 1998年09月 ~ 2000年06月 |
(肄業)維吉尼亞理工大學 | 美國 | 物理 | 博士(肄業證明) | 1993年09月 ~ 1998年06月 |
國立清華大學 | 中華民國 | 物理 | 碩士 | 1988年09月 ~ 1990年06月 |
國立中山大學 | 中華民國 | 電機工程 | 學士 | 1984年08月 ~ 1988年06月 |
服務機關 | 職稱 | 部門/系所 | 擔任職務 | 起迄年月 |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 組長 | 國際事務處 | 學生事務組組長 | 2013年09月 ~ 2015年02月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 學生事務組組長 | 國際事務處 | 組長 | 2013年09月 ~ |
麻省理工 | 訪問教授 | 物理系 | 訪問學者 | 2011年08月 ~ 2012年08月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 教授 | 物理系 | 教授 | 2010年08月 ~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 組長 | 研究發展處 | 研究推動組組長 | 2009年08月 ~ 2010年02月 |
中國時報 | 書評委員 | 開卷版 | 書評委員 | 2008年09月 ~ 2010年02月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 副教授 | 物理系 | 副教授 | 2007年08月 ~ 2010年07月 |
中國時報 | 書評委員 | 開卷版 | 書評委員 | 2005年09月 ~ 2006年08月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 助理教授 | 物理系 | 助理教授 | 2004年08月 ~ 2007年07月 |
國家理論科學研究中心 | 博士後 | 物理組 | 博士後 | 2002年08月 ~ 2004年07月 |
淡江大學 | 博士後 | 物理系 | 博士後 | 2001年09月 ~ 2002年07月 |
首爾國立大學 | 博士後 | 物理系 | 博士後 | 2000年08月 ~ 2001年09月 |
註:底下資料可能僅顯示網頁所有人一個人的名字。
- 期刊論文
- DOI: 10.1088/1361-6382/ab5c95。
- DOI: 10.1016/j.physletb.2019.135176。
- DOI: 10.1126/science.aay5820。
- DOI: 10.1103/PhysRevD.100.044043。
- DOI: 10.1007/JHEP08(2019)010。
- DOI: 10.1103/PhysRevD.99.106001。
- DOI: 10.1038/s41550-018-0658-y。
- DOI: 10.1007/JHEP01(2019)152。
- DOI: 10.1103/PhysRevLett.121.251603。
- DOI: 10.1016/j.physletb.2018.05.007。
- DOI: 10.1007/JHEP12(2017)073。
- DOI: 10.1103/PhysRevD.96.044044。
- DOI: 10.1007/JHEP08(2017)126。
- DOI: 10.1103/PhysRevD.94.126013。
- DOI: 10.1103/PhysRevD.94.126007。
- DOI: 10.1103/PhysRevB.94.235129。
- DOI: 10.1007/JHEP11(2016)116。
- DOI: 10.1103/PhysRevA.81.032304。
- DOI 10.1007/s11434-016-1110-2。
- DOI: 10.1007/JHEP12(2015)081。
- DOI: 10.1103/PhysRevB.92.075130。
- DOI: 10.1007/JHEP06(2015)087。
- DOI: 10.1088/1367-2630/16/11/113062。
- DOI: 10.1007/JHEP01(2014)170。
- DOI: 10.1007/JHEP12(2013)094。
- DOI: 10.1103/PhysRevB.88.205124。
- DOI: 10.1016/j.nuclphysb.2013.04.003。
- DOI: 10.1007/JHEP12(2012)074。
- DOI: 10.1016/j.physletb.2012.04.062。
- Phys.Rev. A84 (2011) 042319。
- DOI: 10.1103/PhysRevB.84.125110。
- JHEP 1109 (2011) 025。
- Phys.Lett. B703 (2011) 633-640。
- Phys.Rev. D83 (2011) 106003。
- DOI: 10.1016/j.nuclphysb.2010.10.018。
- 林豐利(2010/03)。Multipartite Entanglement Measures and Quantum Criticality from Matrix and Tensor Product States。Physical Review A,81(032304)。
- 林豐利(2010/02)。Holographic Anyons in the ABJM Theory。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1002(59)。
- 林豐利(2009/07)。Non-relativistic Holography and Singular Black Hole。Physics Letters B,679(65)。
- 林豐利(2009/05)。Deterministic dense coding and faithful teleportation with multipartite graph states。Physical Review A,79(052306)。
- 林豐利(2008/09)。Holographic QCD with Topologically Charged Domain-Wall/Membranes。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0809(046)。
- 林豐利(2008/07)。Quantum Secret Sharing with Multi-level Mutually (Un-)Biased Bases。Physical Review A,78(012334)。
- 林豐利(2008/07)。Quark Mass Deformation of Holographic Massless QCD。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0807(089)。
- 林豐利(2008/06)。Hagedorn strings in AdS(3)。Modern Physics Letter A,23(1553)。
- 林豐利(2007/10)。Bubbling AdS and droplet descriptions of BPS geometries in IIB supergravity。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0710(003)。
- 林豐利(2007/09)。Hagedorn Strings and Correspondence Principle in AdS(3)。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0709(042)。
- 林豐利(2007/09)。General matching conditions in bouncing cosmology and CMB spectrum。Mondern Physics Letters A,22(1937)。
- 林豐利(2007/03)。One-loop effect of null-like cosmology's holographic dual super-Yang-Mills。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0703(118)。
- 林豐利(2006/08)。Jet Quenching Parameter in Medium with Chemical Potential from AdS/CFT。Physics Letters B,641(45)。
- 林豐利(2006/05)。Supersymmetric null-like holographic cosmologies。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0605(013)。
- 林豐利(2006/05)。String gyratons in supergravity。Physical Review D,73(104028)。
- 林豐利(2006/05)。Nonlocal matching condition and scale-invariant spectrum in bouncing cosmology。Physical Review D,73(103505)。
- 林豐利(2005/10)。Quasinormal Modes of Near Extremal Stringy Black Holes。Particles, Strings, and Cosmology: AIP Conference Proceedings,805(362)。
- 林豐利(2005/06)。CMB Constraints on the Holographic Dark Energy Model。Physical Review D,71(123518)。
- 林豐利(2004/03)。Transplanckian Entanglement Entropy。Physics Letter B,583(192)。
- 林豐利(2004/03)。Transplanckian Dispersion Relation and Entanglement Entropy of Blackhole。Fortschritte der Physik,52(477)。
- 林豐利(2004/02)。Colliding Plane Waves in String Theory。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0402(20)。
- 林豐利(2003/04)。Supergravity Null Scissors and Super-Crosses。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0304(22)。
- 林豐利(2002/12)。D-branes as Gopakumar-Minwalla-Strominger solitons in vacuum string field theory。Physical Review D,66(126001)。
- 林豐利(2002/11)。Gravitational Radiation of Rolling Tachyon。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0211(050)。
- 林豐利(2002/10)。Tachyon Condensation of D2/D4-Brane System in Noncommutative Gauge Theory。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0210(021)。
- 林豐利(2002/09)。Cubic String Field Theory in pp-wave Background and Background Independent Moyal Structure。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0209(0003)。
- 林豐利(2002/08)。Star Spectroscopy in the Constant B field Background。Nuclear Physics B,637(199)。
- 林豐利(2002/06)。Note on Holographic RG Flow in String Cosmology。Classical and Quantum Gravity,19(3281)。
- 林豐利(2002/03)。CP^n Model on Fuzzy Sphere。Nuclear Physics B,625(327)。
- 林豐利(2002/01)。Holographic Cosmic Quintessence on Dilatonic Brane World。Physical Review D,65(044007)。
- 林豐利(2001/01)。Casimir Effect of Graviton and the Entropy Bound。Physical Review D,63(064026)。
- 林豐利(2000/05)。The c-Functions of Noncommutative Yang-Mills Theory from Holography。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0005(043)。
- 林豐利(1999/05)。Near-Horizon Virasoro Symmetry and the Entropy of de Sitter Space in Any Dimension。Physics Letter B,453(222)。
- 林豐利(1999/02)。Quantum field theory with and without conical singularities: Black holes with cosmological constant and the multi-horizon scenario。Classical and Quantum Gravity,16(551)。
- 林豐利(1998/02)。On radiative CP violation in (supersymmetric) two Higgs doublet models。Physics Letter B,419(217)。
- 林豐利(1992/04)。Structure of Multielectron Bubbles in Liquid Helium。Physical Review B,45(7491)。
- 學術研究計畫
- 林豐利(2019/08/01-2020/07/31)。全像共形場論中的量子資訊議題研究-及參與KAGRA相關數值重力與資料分析之研 究(3/3)。科技部(原國科會)。(MOST 106-2112-M-003 -004 -MY3)。主持人。
- 林豐利(2018/08/01-2020/07/31)。全像共形場論中的量子資訊議題研究-及參與KAGRA相關數值重力與資料分析之研 究(2/3)。科技部(原國科會)。(MOST 106-2112-M-003 -004 -MY3)。主持人。
- 林豐利(2017/08/01-2020/07/31)。全像共形場論中的量子資訊議題研究-及參與KAGRA相關數值重力與資料分析之研 究(1/3)。科技部(原國科會)。(MOST 106-2112-M-003 -004 -MY3)。主持人。
- 林豐利(2016/08/01-2017/07/31)。全像量子退相干,反常傳輸與高自旋規範理論(3/3)。科技部(原國科會)。(MOST 103-2112-M-003 -001 -MY3)。主持人。
- 林豐利(2015/08/01-2016/07/31)。全像量子退相干,反常傳輸與高自旋規範理論(2/3)。科技部(原國科會)。(MOST 103-2112-M-003 -001 -MY3)。主持人。
- 林豐利(2014/08/01-2015/07/31)。全像量子退相干,反常傳輸與高自旋規範理論(1/3)。科技部(原國科會)。(MOST 103-2112-M-003 -001 -MY3)。主持人。
- 林豐利(2013/08/01-2014/07/31)。量子糾纏,拓樸序與全像原理(3/3)。國科會。(NSC 100-2112-M-003-003-MY3)。主持人。
- 林豐利(2012/08/01-2013/07/31)。量子糾纏,拓樸序與全像原理(2/3)。國科會。(NSC 100-2112-M-003-003-MY3)。主持人。
- 林豐利(2011/08/01-2012/07/31)。量子糾纏,拓樸序與全像原理(1/3)。國科會。(NSC 100-2112-M-003-003-MY3)。主持人。
- 林豐利(2010/08/01-2011/07/31)。弦論的應用(3/3)。國科會。(97-2112-M-003-003-MY3)。主持人。
- 林豐利(2009/08/01-2010/07/31)。弦論的應用(2/3)。國科會。(97-2112-M-003-003-MY3)。主持人。
- 林豐利(2008/08/01-2009/07/31)。弦論的應用(1/3)。國科會。(97-2112-M-003-003-MY3)。主持人。
- 林豐利(2007/08/01-2008/12/31)。弦理論中全像原理之相關研究(3/3)。國科會。(96-2112-M-003-004-)。主持人。
- 林豐利(2006/08/01-2007/07/31)。弦理論中全像原理之相關研究(2/3)。國科會。(95-2112-M-003-007-)。主持人。
- 林豐利(2005/08/01-2006/12/31)。弦理論中全像原理之相關研究(1/3)。國科會。(94-2112-M-003-014-)。主持人。
- 林豐利(2004/11/01-2005/07/31)。弦理論與宇宙學。國科會。(93-2119-M-003-005-)。主持人。
單位簡介
本系的重點研究領域包括:凝態物理、光電與奈米科學、高能與粒子物理、軟凝態物理與生物物理、原分子光學物理、及物理科學教育等。本系前身為臺灣省立師範學院理化系物理組,成立於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本校創校之始。民國五十一年(1962年)本系獨立成系,民國六十三年(1974年)成立物理研究所碩士班,民國八十年(1991年)成立研究所博士班。長久以來,本系肩負著培育臺灣中等學校物理科師資的重任,但也不忘在物理學術研究上求新求進步。至今本系培育出的學術人才已有一位中研院院士及近百位中研院研究員及大學教授,各行各業的高科技人材更是不勝枚舉。民國八十三年師資培育法改制後,本系已升級為尖端學術研究、科技應用研發、及中學師資培育三者齊備的系所。
本網站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物理學系,請詳見使用規則。
電話:(02) 7749-6010 傳真:(02) 2932-6408
地址:11677台北市文山區汀州路四段88號
E-mail:dep@phy.ntnu.edu.tw | 聯絡我們
Powered by RulingDigital